一、教育体系强化
师资配置标准化
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教师,并鼓励引入心理学专业背景人才。到2025年,95%的学校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目标。
课程与实践结合
学校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融入情绪管理、危机干预等内容,并通过“心理手抄报”等活动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将提升至60%。
二、医疗与公共服务网络完善
服务供给扩容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妇幼保健院需增设儿科与心理门诊,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服务能力;2027年前实现市县范围内儿童常见病高效诊疗覆盖。
医保与普惠化支持
心理咨询和治疗拟纳入医保范围,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中医药辅助心理健康恢复的提案获两会重点关注。
三、社会协同与科技创新
智能化工具应用
通过AI心理设备矩阵(如心理健康大数据云平台、VR心理训练系统)提升校园心理服务效率,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数字人助手可识别学生隐性情绪,辅助个案管理。
多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将心理健康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及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地区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强化精神卫生资源均衡配置。
四、重点群体保障
困境儿童专项关怀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困境群体,构建心理健康监测、转介诊疗和跟进服务机制,强调精准化、个性化干预。
公众教育与反歧视
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提升社会对精神障碍的认知及自我调适能力,减轻病耻感,促进主动就医。
该政策框架体现从单一服务向“预防-干预-发展”全链条升级,覆盖教育、医疗、技术、社会支持等多维度,形成全民心理健康保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