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很多人的朋友圈又开始了“旅游摄影大赛”,仿佛只有拍到了好看的照片,才叫完美的旅行……8天“超长”假期刚刚结束,各大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有关“‘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假期”的讨论,引起关注。
不知从何时起,拍出美丽的照片,成为当代年轻人旅游的一大追求。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如今,网红景点时常看到不停调整角度、摆好姿势,只为一张能收获无数点赞照片的游客;也有不少人调侃:“直到旅游回到家才发觉,古迹的名字和历史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在特定的地点拍了很多照片。”
各大社交平台随处可见网友们的“人生照片”。
“‘出片式旅行’不仅难以缓解大家出游前的焦虑,还会增加身体的疲惫和紧张感,加重焦虑情绪。”10月8日,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出片式旅行”大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过度追求“出片”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自卑情结,甚至是一种“表面成就感”的心理状态。
赵国秋介绍,旅行的本质是放松情绪,给生理和心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对于大部分选择旅游的人来说,放假前夕因为工作、学习等,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而放松的旅游能提升脑内多巴胺的水平,是恢复心理活力、生活动力以及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法宝。而追求出片,本质上还是让自己处于一种完成任务的紧张状态下,很难真正放松下来。
“‘出片式旅行’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多重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社交媒体放大了人们理想化自我呈现的需求。通过精心策划的旅行照片,个体试图构建符合社会期待的虚拟人格,这种‘表演性自我’可能体现当代人的社交认同焦虑。‘必须完美的执念’让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出片式旅行’现象,导致旅行过程充满压力而非放松。”赵国秋分析。
“这一行为并不算心理疾病,只是一些心理认知习惯。这些习惯容易弱化旅行放松、愉悦身心的体验,难以缓解大家的焦虑情绪,让旅行得不偿失。”赵国秋提醒,应当让旅行尽快回归到放松的本质,将拍照和打卡当成旅行的佐料而非必需项,也许能感受到更纯粹的旅行幸福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