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2025 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心理健康” 课题立项名单正式揭晓。在全国百余个申报项目的激烈角逐中,苏州市姑苏区心盟心理社工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 “心盟心理”)牵头申报的《“戏说心语”—— 传统戏剧与影视戏剧干预青少年厌学拒学的应用研究》凭借创新性的研究思路、扎实的实践基础与鲜明的本土化特色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级经费资助课题。值得关注的是,该课题不仅是本年度江苏地区唯一获资助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应用研究类课题,更标志着心盟心理在 “文化 + 心理” 融合服务领域的探索,已达到国家级专业水准。
作为深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十余年的专业机构,心盟心理此次牵头的 “戏说心语” 课题,既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其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课题以当前青少年厌学拒学这一突出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打破传统心理干预的单一模式,创新性地将苏州评弹、昆曲等本土传统戏剧元素与影视戏剧创作相结合,构建出 “戏曲游戏 + 短剧创作” 的特色干预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课题设计 “文化浸润 — 情绪释放 — 角色代入 — 认知重塑” 四阶段主题活动:通过教唱评弹选段缓解学业焦虑,借助编排校园生活短剧引导青少年表达内心困惑,最终在社区场景中形成 “文化体验 — 情绪表达 — 认知重构” 的干预闭环。此前,心盟心理已在姑苏区平江路街道、双塔街道开展试点服务,累计帮助 32 名厌学青少年重返校园,相关案例获江苏省心理学会 “优秀社会服务案例” 称号。
自 2012 年成立以来,心盟心理始终以 “专业赋能心理健康,服务温暖社会民生” 为使命,凭借过硬的专业团队与创新的服务模式,成为长三角地区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标杆机构。目前,中心拥有全职心理社工 68 名,其中博士学历 3 人、硕士学历 22 人,均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双证书;同时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等高校 12 名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为服务开展提供学术支撑。十余年间,心盟心理深度整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资源,形成 “产学研用” 一体化服务体系:累计承接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部委委托课题 3 项,江苏省社科联、苏州市卫生健康委等省部级课题 6 项,市区级课题 6 项;研究对象覆盖青少年、师生、老年人、计生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职场女性等群体,其中 “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项目” 已覆盖苏州、淮安、盐城等 7 个地市,受益儿童超 2 万名。此外,心盟心理还积极探索科技与心理健康的融合路径,研发的 “AI 心理测评系统” 已在苏州 120 所中小学投入使用,累计完成心理测评 18 万人次;参与制定的《社区心理社工服务规范》《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指南》等 6 项团体标准,被纳入长三角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参考标准。
此次国家级课题的成功立项,既是国家层面对心盟心理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创新服务模式的充分肯定。心盟心理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一步深化 “文化 + 心理” 服务创新:一方面在姑苏区 17 个街道全面推广 “戏说心语” 服务模式,计划年内覆盖青少年群体 5000 人次;另一方面联合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组建 “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专项研究团队,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方案,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 “苏州经验”。
从社区诊室里的一对一心理咨询,到校园里的心理辅导课,再到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探索,心盟心理始终以专业为笔、以爱心为墨,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份坚守与创新,不仅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温度,更彰显了专业社工机构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发展注入了 “心盟力量”。(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