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杞县西寨乡黄土岗村,一场特别的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关注和参与。活动中,来自基层团委的工作人员和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精心设计互动游戏、开展团体辅导,向孩子们介绍学业焦虑、社交回避等心理困境及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和家长应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困惑,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让娇艳的“花朵”向阳而开。
这是河南青少年心理服务进村众多活动中的一场。此前,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其实,自2022年以来,河南省已连续4年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行动纳入10项省重点民生实事当中,协力守护青少年心灵港湾。
当代乡村青少年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心理调适期。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乡村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留守或半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的重要特征。大多数时候,祖辈无法有效管理孙辈,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被手机占据,难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一些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时有发生。
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进社区,具有破题意义。在实践中,通过案例分享、游戏体验等参与式工作坊,可以为乡村青少年搭建起“同辈支持圈层”。当孩子们在“互诉烦恼”中形成情感共鸣,实则是重构了微观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这种基于社区的心理干预,打破了传统心理咨询一对一的封闭场景,将心理服务嵌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场域,增加了青少年对心理服务的接受度。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服务供给方式的革新。传统心理服务往往遵循“问题—干预”的线性模式,是先有了问题,而后才来干预。而主动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下沉,构建“预防—发展”型服务体系,可以将心理素养提升前置于问题干预。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青少年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实质上是在增加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不过,此类服务产生持续效应,有赖于建立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首先,应培育本土化心理服务队伍,配齐配好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将村医、教师、返乡青年纳入培训体系,形成“专业指导+在地实践”的人才梯队。其次,打通“家校社”信息通道,如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危机预警与干预的闭环管理。此外,加强政策保障也十分必要,可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清单,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
乡村心理服务不仅限于危机干预,还应着眼心理生态的整体优化。当心理服务与乡土文化基因相融合,与乡村教育振兴相协同,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贯通,方能构筑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全周期防护体系。这种将心理建设深度嵌入日常的实践路径,也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创新。(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1日 02版)